关于推进我县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2-10-16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率:

 

关于推进我县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最具拉动力、最具前途的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县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旅游规划编制不断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有序推进,旅游接待能力逐步增强,旅游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我县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截止2011年底,全县旅游业收入占全县GDP比重为8%。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仅4.5万元(江山市为1820万元,龙游县为800万元,开化县为400万元),占全市的旅游份额也随之下降(2006年为3.7%,2008年为2.1%,2010年仅为1.8%),我县旅游业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对此,县政协结合山区经济转型发展课题组成调研组,就“我县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为常山旅游业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加快发展突破口,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旅游业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省内外一些同类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态势相差较远。我县旅游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不高,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旅游发展氛围不浓厚。一部分人对发展旅游在思想上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对旅游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足,对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拉动作用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对发展旅游业缺乏信心。一些人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急功近利。思想认识片面,全县“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2、旅游投入明显不足,旅游项目推进缓慢。由于我县前几年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景区建设进度缓慢。如江山廿八都景区一期建设投资7868万元,开化根博园投资8000万元。目前,我县除三衢石林1999年投入资金350万元、金钉子2007年投入资金500万元进行开发建设以外,其他旅游资源如黄岗山、芙蓉峡谷、牛角洞等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投资,导致我县前几年旅游开发建设推进步伐缓慢,已经错过了一个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期。我县的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因没有良好的道路、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强力的对外招商政策,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
近三年周边县(市)地方财政收入与旅游投入比较表

 
2009年度
2010年度
2011年度
 
财政收入
旅游投入
财政收入
旅游投入
财政收入
旅游投入
常山县
3.8亿元
72万元
4.5亿元
69万元
5.3亿元
232万元
江山市
6.6亿元
5000万元
7.1亿元
8000万元
10.0亿元
3000万元
龙游县
5.0亿元
3000万元
5.8亿元
3150万元
7.1亿元
2650万元

(三)旅游规划不全面,旅游产品开发滞后。全县旅游规划与城市、土地、林业、农业等规划衔接不够多,缺少高档次的旅游整体开发规划。而且旅游产品开发步伐不快。目前,我县真正开发的旅游资源仅有三衢石林、金钉子两个2A级景区,但这两个景区的档次低,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强,导致恶性循环,回头客基本没有。其他景点如黄岗山、白菊花尖等处于自由发展阶段,既未明确具体的开发主体,也没有编制高档次的旅游发展规划。总体来看,我县旅游的开发规模小、功能弱、档次低,缺乏大品牌、大景区的打造,宛如“星光点点,不见月亮”。由于缺少高档次的景区,因此在全县难以形成精品旅游线路。旅游配套设施总体发展相对落后,通景公路路面不够通畅,道路两旁违章建筑多,主要交通路口缺少明显的道路指示牌,可进入性差。旅游住宿、餐饮、导游等配套能力也较为薄弱。目前全县没有一家四星级饭店,三星级及以下星级饭店的数量在全市各县(市、区)处于末位。旅游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导致游客数量少、停留时间短,且消费方式较为单一,旅游业对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的带动效应未能体现出来。
(四)旅游开发体制不顺,旅游资源缺乏保护。由于我县缺乏有效的旅游开发模式和融资平台,尽管建立了浙江常山三衢石林旅游开发公司,但名存实亡,既没资金又没编制和人员,尚未建立一整套的开发、管理等机制,未能发挥公司融资、建设的平台作用。全县旅游资源因缺乏体制、资金的保障,保护不够,一些古遗迹、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或被占用破坏、或被遗失偷盗、或被颓废湮灭。如县城北门、球川古街、招贤古渡等基本上被破坏殆尽,球川三十六天井、对坞66座石拱桥等名胜古迹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包围。
(五)旅游宣传不到位,旅游知名度有待提升。由于我县财政资金相对较少,在旅游宣传方面受资金、人才的制约,宣传方式和宣传手段单一,缺少大手笔、高档次的宣传,导致我县的旅游产业知名度不高,全县尚未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品牌。而且,由于近几年周边县市区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宣传当地的旅游项目,导致我县与周边地区相比,旅游影响力的差距日益拉大。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潜力
尽管常山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但无论从外部环境和自身潜在优势看,常山旅游业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首先,从外部环境分析,当前我县正面临着旅游业崛起的良好机遇,从中央到省、市各级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尤其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市委、市政府提出打好“两大战役”,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其中的一大战役,对各县市区给与大力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为处于山区的我县提供了加快山区旅游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其次,从我县的区位分析,常山处于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周边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黄山、武夷山、三清山、千岛湖等,都位于四小时旅游经济圈内。只要我们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周边知名景区,延伸旅游线路,积极寻求合作,主动融入大旅游网络中,常山旅游业的市场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第三,从旅游资源分析,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且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原生态、纯自然的特点,从长远来看,符合人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生态环保休闲养生的旅游需求,都是我县旅游业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潜在优势。最后,我县发展旅游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专门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成立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科学出台《常山县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建立旅游发展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旅游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工作目标统一考核,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常政发〔2012〕43号)。县政协积极围绕山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课题,专门组织政协委员、社会各界群众学习考察旅游发达地区的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动社会各界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并主动向县委、县政府开展献言献策,为常山旅游业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
三、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对于促进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扩大就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江山廿八都,在对外营业以后,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景区周边居民的年收入翻了一番。为进一步推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针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借鉴此次考察的江山、苍南、福鼎等兄弟县市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江山市由政府主导投资景区建设,实行由市旅游局领导下的全市各景区管委会体制;福建福鼎市太姥山实行景区管委会与市旅游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同时高配市旅游局为副县级的管理体制;苍南县玉苍山实行由县林业局下属单位县林场管理景区、县旅游局业务指导的体制,利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渠道,每年从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争取大量开发资金。同时,对景区招商引资项目在土地出让等方面强力扶持)。调研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常山旅游工作:
(一)加强教育引导,坚定发展信心。旅游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县境内山青水秀,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外部交通的改善和内部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开发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后发优势。因此,我们要审时度势,树立信心,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着力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参与旅游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旅游、人人支持旅游、人人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的良好氛围,增加发展旅游的社会助推力。
从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来看,游客到一个地区游玩,不但有观赏异地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美景的需求,也希望能充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游客希望通过游览,达到改变常居环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怡悦心情的目的,以及满足异地购物的需求。因此,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非常重视在旅游景点的愉快心情。淳朴的民风民俗、热情的接待礼节、文明礼貌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卫生环境,必将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景区如经常出现“宰客”现象,游客权益遭到不法侵害,游客的满意度必然会降低。因此,在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中,旅行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力度,维护好游客的正当权益,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当地良好人文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打造人人参与旅游、人人支持旅游,人人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旅游规划,明确发展方向。要按高起点、宽视野、大策划、可操作的原则,突出特色,防止雷同,认清周边,形成特色,及时修编(或编制)规划,做好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县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如餐饮一条街、纪念品一条街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突出生态、休闲、山石、禅宗四大特色,精心打造山水景观、生态养生、禅宗圣地、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把生态休闲度假养生旅游作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大力推进以“三山”(三衢山、黄冈山、太公山)、“两寺”(万寿寺、石崆寺)、“两园”(中国观赏石博览园、中国常山地质公园金钉子世界之窗)、“一城”(县城旅游综合体)为重点的旅游开发建设,着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华东地区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在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上,调研组认为,我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在立即付诸实施的项目上,要重点加快三衢石林4A级旅游景区创建,尽快启动黄岗山旅游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大力推进中国观赏石博览园的招商引资工作,利用当前石崆寺片区土地开发的契机,在石崆寺规划餐饮一条街、纪念品一条街。
在中期规划落实上,加强中国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金钉子之窗、太公山鹭鸟观赏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招商引资,同时大力培育和包装潜在旅游产品,加强县城旅游综合体、芙蓉峡谷、白菊花尖等项目的发掘和包装,继续勘探常山温泉资源,探索开发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常山生态水上旅游项目。
在长期发展规划上,要站在“大旅游、大景区”的高度,抓住常山生态山水的优势,把整个常山县作为一个山区大景区来打造,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构建“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全县山水旅游城市格局。借鉴安吉、临安等旅游发达城市的做法,对具备条件的乡村“空巢”房屋广泛开展摸底调查,以租用或购买的方式,获得经营权,重新进行装修、布局后,出租给杭州、上海等地的大中城市老年人居住,打造长三角地区的大城市老人们的养老休闲生态后花园。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服务。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强势增长点来抓。加大对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财政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接待功能。抓好部门联动,定期召开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会议,研究工作重点,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全方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旅游配套设施投入上,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要求,结合国道、省道、“村村通”、美丽乡村建设等契机,加强高速公路、国道至县城主要路口的道路交通标志牌和旅游景区指示牌的设置,提升道路等级,建设外部通畅、内部便捷的旅游通道。要重视旅游配套产品如影视作品、旅游纪念品、特色农产品、风味小吃等的开发,挖掘常山特色餐饮、土特产品,丰富旅游内容。要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扶持壮大旅行社,完善全程服务,特别要加强高素质导游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中高级导游。
(四)完善运作模式,加强文旅融合。要以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吸收江山“景政合一”、龙游“政企分开”、开化根雕园“政府引导、市场投入”等兄弟县(市)管理机制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出台操作性强的措施,加强平台运作,探索建立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经营的合理机制。一要专门成立团队,挖掘文史资源。对景区现有的史记资料、民间传说和名人传记进行归纳整理,提炼精品内容,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在旅游景区、农家乐等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文化载体的挖掘和打造,通过修建仿古建筑、雕刻摩崖石刻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二要邀请影视创作人员来常实地采风。编写剧本,拍摄系列影视,展示常山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要精制常山旅游文化专题片、画册等宣传品,扩大赋旅宣传范畴。要积极筹划举办柚石文化研讨会、民间艺术交流会、民俗风情展示会等,吸引国内外文艺界人士广泛参与,渲染常山丰厚的文化底蕴。三要搭建文艺舞台。旅游文艺活动是投资最少、吸引力最强的旅游产品。要组织固定的演出人员,筹划具有常山特色的民俗文艺活动,以此为卖点,每周择日在旅游景区、农家乐等地对游人开放,增加景区的可参与性,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为景区增加文化含量。
(五)强化旅游宣传,打响旅游品牌。紧紧围绕“柚都石城,醉美常山”旅游口号和常山县形象标识,广泛开展宣传促销。要建设常山旅游信息平台,挂靠国内知名网站,通过网络宣传常山旅游。借助“常山胡柚节”、“三山文化艺术节”等各类节庆活动,开展胡柚采摘、葡萄采摘等旅游促销活动。策划景区门票派送、节假日门票打折优惠、购票赠送纪念品等多种促销活动,提升游客量,做足人气,营造旅游氛围。要寻求与主流媒体的合作,拍摄常山旅游微电影,参加“宜居城市”、“旅游休闲城市”等各类评选活动,利用知名媒体推介常山旅游。主动“走出去”,赴周边地区大中城市举行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推荐会和旅游招商项目洽谈会,提高常山旅游知名度。要加强区域旅游对接,利用地处“世遗走廊”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知名景区的合作,主动融入周边旅游精品线路。
 
 
 
 
 
联系领导:罗诚剑
调研组长:周吾定
调研组成员:封小平、毛朝霞、林永祥、向文峰、周建明
?